(瓜瓜的Chicken bus,用巴士改裝而成,通常顏色鮮豔而且非常吵鬧)
 
在瓜地馬拉境內的移動方式是chicken bus或shuttle bus,chicken bus便宜但是花較多時間。我的目標是要在抵達San Pedro當天找到喜歡的學校跟住宿,這趟旅程決定搭最早出發的shuttle bus。Antigua四處可見旅行社,訂票、訂行程都必須透過他們,大部分的hostel也都提供這樣的服務,價格不一,其中價格最優惠的旅行社在超市對面的麵包店裡,到San Pedro的車票Q60(約莫NTD250),訂好車票一切就緒。
 
隔天一早在門口等候,也許是我的住處偏郊區,車子接完了所有乘客最後才來接我,一上車就看見在機場一起坐車到Antigua的以色列男孩,世界真是小,遇到認識的人格外開心,聊了一下這幾天發生的趣事,前排的另一個以色列男孩也加入話題。
"Where's your accent from?" 
(你的口音是打哪來的?)
"From everywhere, I'm a world traveler!"
(從世界各地,我四處旅行)
"It sounds more British, and a bit Australian."
(聽起來像是英國腔跟澳洲腔混合)
"Maybe because I've been to both. I had lived in Australia for 2 years and I've got lots of British friends."
(因為我在澳洲住過一陣子,也結交了很多英國朋友)
 
出國最有趣的事是可以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,每當遇見一個新朋友時第一反應是從他的口音猜測國籍,在歐洲以外的國家旅行比較容易猜中,因為常出國旅行的差不多是那些國家,就是相對有錢一點的國家,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。但在歐洲旅行時這一招不管用了,歐洲全是歐亞語系國家,其中又分為不同語系家族,諸如⋯
西日耳曼語系(德語、荷蘭語、丹麥語、英語...)
北日耳曼語系(冰島、挪威、瑞典...)
拉丁語系(法語、義大利語、西班牙語、葡萄牙語...)
斯拉夫語系(克羅埃西亞、斯洛維尼亞、塞爾維亞...)
分類不盡完整,這邊簡單舉一些例子罷了,同一個語系的較接近,也就是說有點像又不太一樣,跟其他語系之間也有些微關聯,也是有點像又不太一樣,在東歐旅遊了三個月,稍微可以聽懂一些關鍵字,但要猜國籍真的是蠻難的。
 
第一次去澳洲時很多人說我有北美腔,因為台灣學的是美式英語,而且台灣受美國文化影響深厚,這一點我在這趟歐洲旅行中感覺更加深刻。在澳洲住了一年半載,澳洲當地的朋友不多,反倒是英國朋友交了一堆,加上後來幾年的旅行,造成了現在的口音。
 
通常介紹完自己是台灣人之後,下一個問題就是台灣的語言,台灣人說中文!所以台灣跟中國是什麼關係?外國人對兩岸關係非常感興趣,特別是美國人,我常覺得美國人比台灣人更了解台灣。這麼複雜的一段歷史,真是一言難盡,我通常先回答 "it's complicated." 或"it's a long story." 如果對方不再過問我也就此打住。以色列男孩表情認真興致勃勃的說:我們有足夠的時間。於是我從國父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開始說起,到二戰國共戰爭戰敗國民政府遷台,到台灣退出聯合國中共鳩佔鵲巢,然後結論是中國曾經是台灣政府的,而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。不過戰爭是這樣的,成王敗寇,不知不覺也過了將近七十個年頭,現在台灣安居樂業。統獨依舊是一個問題,也許還會再吵個二十年。
 
這段歷史我說了不下百次,也順便宣傳一下台灣的觀光。他們聽得很認真,中間也問了好幾個問題,我想是因為他們也曾經有過複雜的歷史,所以特別感興趣,也更加感同深受,但是他們不明白既然已經完全自治了為什麼不爭取主權獨立,其實我們誰也不知道怎樣做最好,就這麼晾著吧。
 
開了半小時經過一個小鎮,以色列男孩很興奮的拍拍我,前方的火山正冒著濃煙,來瓜瓜五天了第一次看見,原來火山活動是這麼一回事,好像一鍋滾燙的濃湯,溫度高時冒濃煙,不小心燃點過高時就溢出鍋外。在街道裡穿梭,冒煙的火山近在咫尺,有一種置身於龐貝古城的虛無感。只有觀光客非常興奮的拍照,當地人早就習以為常,依舊談笑自若。
 
我們在加油站稍停片刻,加油洗車。雜貨店買了一個香蕉蛋糕,在門口吃了起來,同車的義大利女孩剛好站在一旁,於是攀談了起來。對於人,我一向很相信自己的直覺,她跟男朋友坐在前一排,看起來非常可愛,在車上聊到台灣時她轉過頭來微笑了一下,這第一眼印象感覺這個女孩有一顆溫暖善良的心,但是由於車子老舊吵雜,無法跨排聊天。
 
第二段車程開了四十分鐘就進入極度蜿蜒的山路,瓜地馬拉多丘陵地,坐在麵包車裡深刻感受到這蜿蜒。司機大哥技術倒挺好,四米寬像泡麵一般的山路,除了要閃避對向來車,還要閃避兩三米就出現一次的大坑洞,這坑洞小則如臉盆大則如浴缸,可以塞進三個胖子還有空間,人民似乎也不以為意,抗議申訴也沒什麼效果,就這麼擱著吧!白天開車倒不打緊,太陽下山後危險可見一般。
 
(窗外眺望整個湖)
 
就這麼蜿蜒了半小時,進入San Macro,這個村莊聽說比San Pedro小一些,很多嬉皮士住在這裡,很多瑜珈、心靈淨化中心,這裡的物價稍微高一些些。說到嬉皮這詞,源自美國1960年代一群反習俗反政治的青年,崇尚東方行而上學與心靈的提升,以怪異的行為來表達他們的訴求,是一種對社會無聲的抗議,當時一呼百應,很多年輕人加入他們的行列。嬉皮文化後來散佈到世界各地,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代稱,常見的行為有穿著寬鬆破舊的衣服,邋遢、不修邊幅,瑜珈、靜坐冥想。台灣早期也曾受嬉皮文化影響,最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「只要是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」,反社會反傳統的思想行為。現在台灣已經不太常見,應該說台北見不到,嬉皮士通常不往主流社會擠,在台東與南部的小村莊倒是遇過一些,過著自然原始的生活,跟資本主義社會背道而行。
 
這麼看來,在台灣我常穿著寬鬆破舊的衣服,確實常被朋友形容怪異另類,距離嬉皮我還差得遠,也沒想過成為他們的一份子,但我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,喜歡舒服的穿著,過舒服的生活,重視精神生活不被社會與傳統所束縛,以這一點來看似乎我也慢慢往那個方向去了。
 
連帶一提,Hippies這個字雖然是從Hipster來的,演變至今兩個詞卻完全相反了,hipster 現在常被用來形容最新最潮的地區,這區域的人追求最新最流行,台北與東京就可稱為hipster。
對嬉皮有興趣的可以點以下連結
 
經過San Marcos不久就抵達了我們的目的地San Pedro,這兒是湖區相對大一些的村莊,遊客稍微多一些,這裡的西語學校特別有名,我也是為此而來的。相對大一些但又不是非常大的村莊,步行走完整個村莊大約需要兩個小時,小得恰到好處,該有的都有,沒有的其實也不是生活必須品。物資越是缺乏的地方,生活越是簡單淳樸,這也是我喜歡落後國家的一個主要原因,就算穿著背包裡頭最舊的衣服,當地人還是覺得你很新穎,於是我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,同一雙拖鞋,反正沒有人在乎,省下來的時間與金錢可以拿來好好充實自己的靈魂。
 
Lago de Atitlan 阿蒂特蘭湖,是瓜地馬拉西南邊的一座火山湖,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湖泊,圍繞著湖邊是一個接一個的村莊,曾被西班牙佔領數百年,當地居民信奉天主教,湖區的人民似乎很是虔誠,每個村莊的名字的開頭都是San...,San是聖的意思,San Pedro-聖彼得,San Marcos、San Juan...。有別於其他區域,湖區的人們還維持著馬雅的文化與習俗,當地的女人們穿著馬雅傳統服飾,衣服是用傳統的木製紡織機製成,紅黃藍綠,顏色鮮豔亮眼,搭配她們黝黑的膚色特別好看。街上都是石板路,從碼頭延伸出去成為一個小聚落,矮小的屋子漆上不同顏色遍佈整個山丘,加上身後的藍天白雲,每走一步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。
 
 
安頓好之後在街上閒晃著,撞見那對義大利小情侶,他們住在朋友開的hostel,邀請我到他們的住處吃晚餐。傍晚停電了,湖邊整條街都黑漆漆的,零星的幾家餐廳有發電機燈火通明,商店抑或點上蠟燭繼續營業。七點半到相約的咖啡店前,店家早休息了,烏漆嘛黑的街道飄起了小雨,蹲坐在路旁好像無家可歸的孩子。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,他們倆掛著微笑來領我回家。通過密密麻麻的小巷弄,他們的hostel一樣是黑嘛嘛的,大家就著燭光喝著不同的酒。
 
半小時後晚餐就續,雖然是簡單的義大利麵,我自己也煮過數十次,但第一次參與正統的義式烹調,確實是有值得學習之處。熱油煎煮切片的熱狗,加上酸奶油拌一拌,醬料就完成了。製作醬料的過程我一直想到台灣很有名的旅遊節目"傑米奧利佛",每當他說加一點點油,都倒了四分之一罐橄欖油,我們的醬料也是加了這麼多油,白醬的秘訣原來在這。麵條也是一大重點,義大利人喜歡八分熟,在還沒熟透之前就要撈起來,義大利文有一個字"彈牙尖"用來形容麵條的完美狀態。因為各地的火候不同水質有異,無法精確地估算時間,唯一的方法就是抓一根麵條嚐嚐,Andrea嚐了一根,說:再十秒鐘。義大利人對烹調這麼要求,怪不得風靡全球。據說麵條與Pizza的由來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歐洲。
"He brought it back to Italy and we made it better!"
他把元素帶回義大利,我們將它發揚光大。
 
Andrea跟Rossella是一對很可愛的小情侶,兩個人年紀輕輕就住過很多地方,特別是Andrea,已經在國外居住十年以上了,精通各國語言。他們倆在洪都拉斯的一個生態保育機構工作,飛歐洲前過境來玩一下,這趟回家打算待上三四個月,明年初再過來。
 
吃飽喝足後也是時候要離開了,明天一早是第一堂西班牙語課程,要保留一點體力。隔天傍晚在街上最後一次碰見,他們搭乘週二一大早的車離開了,就這樣結束了一段小緣份。

 

旅程中認識了很多人,熟識之後又各自往不同的方向去,以前在道別時總是特別感傷,因為投入很多,離開時萬分不捨,旅行的經驗值有多少,離別的經驗就有多少,現在已經慢慢習慣也慢慢釋懷了。在西馬旅行時一個英國的好朋友跟我分享他的想法,在大馬他們道別時不說goodbye,而是說jumpa lagi,意思是see you again,離別應該要高興,因為大家都往自己的夢想前進,我們期待下一次見面,屆時肯定會有更多故事好分享。
 
延伸閱讀:
我的瓜瓜日誌#2 火山歷險
我的瓜瓜日誌#4 尋找語言學校
我的瓜瓜日誌#5 San Pedro 湖區生活
我的瓜瓜日誌#6 一路向北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伊娃慢遊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